close

  日前,賽百味、麥當勞、星巴克等國際知名快餐店被曝麵包中含有塑料發泡劑,其添加劑主要成分為偶氮二甲酰胺,而這一物質在瑜伽墊和鞋底中被廣泛使用。這一調研結果掀起了食品安全的軒然大波,加之此前臺灣塑化劑事件致使市民談“塑”色變,此次“鞋底門”無疑將食品添加劑危害的相關議題再次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究竟偶氮二甲酰胺、塑化劑等添加劑在食物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有何作用這些物質對於人體又會產生哪些傷害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高分子系副教授王海濤,為市民解答心中疑惑。
  “啃麵包等於吃鞋底”屬信息誤導
  “偶氮二甲酰胺是一種黃至橘紅色結晶性粉末,具有漂白和氧化雙重作用。它自身與麵粉不起作用,當將其添加於麵粉中加水攪拌成麵團時,能快速釋放出活性氧,使蛋白質鏈相互連結而構成立體網狀結構,改善麵團的彈性、韌性、均勻性。簡單而言,就是可以使面製品增白並且增加其蓬鬆感。”採訪伊始,王教授便向記者介紹起了此次“鞋底門”事件的主角——偶氮二甲酰胺。
  由於這種添加劑也被用於生產瑜伽墊和鞋底,因此“星巴克事件”在傳播時被冠上了“吃麵包相當於啃鞋底”等大標題,並再次引起了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的恐慌。對此,王教授表示,麵包內含有的偶氮二甲酰胺較低,不能和鞋底內的含量相提並論,因此“吃麵包相當於啃鞋底”這一說法純屬信息誤導。記者瞭解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曾對偶氮甲酰胺作為食品添加劑進行了評估,認為該物質作為麵粉處理劑的可接受水平為0至45毫克/公斤麵粉。針對此標準,星巴克經與供應商核實,在其中國門店內銷售的部分糕點中使用的小麥粉原料確含有偶氮甲酰胺這一添加劑,但此添加劑成分完全符合相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
  據悉,不同國家目前對偶氮二甲酰胺有不同認識:在美國,屬於“公認安全”的食品添加劑;英國將其視為致呼吸敏感物,認為其在工作場所的存在可能誘發哮喘或致使皮膚過敏;世界衛生組織則認為,偶氮二甲酰胺被動物吸入或攝入後,大部分不被吸收,並快速通過糞便被排出,不會對皮膚、眼睛及呼吸道造成刺激。
  在談到食品添加劑時,針對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塑化劑問題,王教授也給出了相關介紹。“市面上不少果汁含有起雲劑,該物質是一種正規的食品添加劑,也被稱作乳化香精,一般用在橙汁飲料等產品中,可增加飲料濁度、穩定飲料體系,並賦予果汁濃稠的口感。”王教授提醒市民,“起雲劑”和塑化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只是因為用塑化劑DEHP(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代替棕櫚油,加到食品中後,能達到相似的效果,所以有些不法商販會用DEHP來生產假冒“起雲劑”。“部分不良商販在食物中添加塑化劑,這的確會使果汁、飲料、果醬、濃糖果醬、益生菌粉等遭到污染。因此,我個人建議,市民日常生活中多選用家中鮮榨的果汁。”不過,王教授也表示,市民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大量守法企業生產的果汁多使用正規起雲劑,而非添加了塑化劑的冒牌起雲劑。
   嚴禁添加為何食品仍含塑化劑
  對於塑化劑的危害,不少市民也有所瞭解。記者獲悉,過量攝入塑化劑會引發激素失調,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響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徵不明顯,誘發兒童性早熟等。長期食用塑化劑還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不良影響,肝臟和泌尿系統也會連帶“受傷”,且受損後,還可能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正因上述種種危害,國家對此也作出明文規定:嚴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劑中人為添加塑化劑。為何部分食品中仍有該物質殘留對此,王教授作出解釋:“食品行業生產包裝過程中經常遇到塑料製品,這是導致食品中有塑化劑殘留的罪魁禍首。但事實上,並非所有塑料製品都需要添加增塑劑。”
  誠如王教授所言,市民日常的飲食幾乎每日都與塑料有著親密的接觸:剛從油鍋煎出的油條放進了塑料袋;滾燙的生煎包盛放進白色的發泡塑料盒;家裡燒菜時直接從塑料桶內倒出食用油;口渴時咕嘟咕嘟地大口喝著塑料瓶里的礦泉水;飯店里吃不完的菜一股腦兒地全倒進塑料打包盒裡……
  “塑料遷移至食品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高溫、高油脂的接觸環境下,其單體成份或者是塑料的添加劑無可避免地會殘留在食品內。”王教授向記者介紹,一般而言,按照從重到輕,油脂類物質最容易溶出塑化劑,而且食用油往往用塑料桶裝,如果該塑料桶的材質內含有塑化劑成分,那麼其溶出風險更大。其次是醇類,包括白酒等多種酒類物質都具有較高風險。最後是以水為主的一類物質,包括各種果汁、礦泉水、茶飲料等。因此,王教授建議市民,在盛放高溫、高油脂食物時,盡可能避免使用塑料器皿,應選用陶瓷、玻璃等材質。
  記者瞭解到,塑化劑不僅被嚴禁添加於食品內,並且其遷移或殘留量也有相關標準。在國家出台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包含明確規定:DEHP特定遷移量不得超過1.5mg/kg。
  不過,針對市民談“塑”色變的反映,在王教授看來大可不必。“從目前來看,塑料包裝中遷移出來的塑化劑的量非常少,由於人體有代謝功能,可在24-48小時內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
   政府企業應嚴控生產流程
  在談到如何把握量度這一問題時,不少專家曾多次強調,需從生產源頭進行把控。對此,王教授也表示,生產企業應責無旁貸。“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是企業的社會道德責任所在,不僅關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更關乎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他呼籲,企業需從採購、生產、檢驗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尤其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不使用含增塑劑的塑料製品,確保將安全的食物送入百姓口中。
  交談之中,王教授特別突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於食品企業而言,對食品的營養價值、成分構成、潛在風險、生產日期等基本信息,只有企業本身才能清楚掌握。此外,由於食品生產製作環節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也只有食品企業自身才能對其進行全程監控。因此,如果食品企業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企業內部建立了良好的社會責任文化與制度,那將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而除了生產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外,近幾年中國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也無疑為政府監管敲響警鐘。政府是否應該手伸得更長是否應更重視一些中、小型食品企業的監管是否應不斷完善我國食品監控體系這些都值得有關部門深思。正如王教授所言,只有增強對黑心企業的打擊、取締,市民才會真的吃得放心、舒心、開心!  (原標題:“鞋底門”屬信息誤導 食品安全監管需從源頭把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f92yflyl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